回顾2021年,全球疫情进入新常态化,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双碳”政策持续推进,驱动交通运输与物流行业进一步深化变革。面临国际国内新形势变化,围绕交通运输部在“十四五”中规划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和改革创新驱动,交通运输与物流行业加速推进精益化运营变革和模式创新实现提质增效,并且探索新业务增长点以实现动能转换。展望2022年,我们认为,交通运输与物流行业将会围绕疫情常态化、高质量发展、内外双循环及碳中和战略四大主题,持续变革发展。
疫情常态化:疫情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产生持续影响,但影响范围和程度正在逐渐缓解。疫情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正推动着交运行业自身经营的柔性化、供应链体系的柔性化以及产品创新
01经营
柔性化经营模式:疫情导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驱动航空等交运业采取更具灵活性、柔性的经营模式,立足内部数字化能力快速应对需求端的动态变化
疫情反复造成市场需求端波动加剧。在此背景之下,航空、航运等刚性较强的交运行业,需要采取更具灵活性的经营模式。一方面,从资产角度来看,航空业正在推动机队采购方式的多元化,通过更多采用经营性租赁、湿租等方式,控制资产投入,并随时应对需求骤减 ;
另一方面,在运营层面,基于当日订座率等数据进行实时的机队和机组调配,采取“客改货”的短期应对举措,以最大化提升运营效率。柔性化经营模式要求企业通过对市场变化的精准捕捉,动态地调整运营策略和方式,对企业内部数字化能力提出极高要求。因此,对于航空、航运等受疫情波动影响较大的交运行业,数字化转型将会加速。
02供应链
柔性化供应链体系:疫情加速了供应链模式的变革,推动供应链体系的柔性化,包括供应链渠道格局的“集中式”到“多中心”,以及“推式”供应链到“拉式”供应链,对物流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新冠疫情发生后,对全球产业链稳定和供应链畅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疫情中供应链的断链风险使跨国企业在追求市场原则、力求资源配置最优的同时,对供应链的韧性投以更多关注。提高成本不再依赖单一供应来源,分散风险实现供应链的多样化,平衡效益与供应链安全成为部分企业的选择。
同时,疫情导致的需求不确定性,加快了制造类企业向以用户需求驱动为导向的反向生产模式即 C2M模式 (Customer-to Manufacturer)的转变。在 C2M 模式下,工厂根据需求设计、采购、生产、发货,以应对“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要求。相应地,中国物流企业由物流服务向供应链服务的转型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促使物流企业站在供应链甚至产业链的宏观视角审视消费端和生产端供应链为企业的产品、服务能力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03创新
产品创新:疫情常态化带来产品需求的变化,要求企业准确识别并抓住新的需求特征,通过产品和模式创新最大化用户价值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以民航为代表的 2C 领域国内市场持续复苏。Z 世代旅行家等新人群力量催生出一系列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的变化。与此同时,C 端新流量的获取愈加昂贵,“广撒网”、“薄利多销”的传统增长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在此背景下,对于民航等 2C 行业而言,能够准确识别并把握新的需求特征,通过探索新的产品和模式扩大存量用户价值,将是其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举例而言:产品方面,各大航司推出的“随心飞”产品已经历两年时间探索,随着疫情向好和国内外航线的逐步放开,航司将在产品的航线范围、适用人群、附带权益等方面持续迭代优化;销售模式方面,可预见 NDC 等新的分销模式将加速推进,实时精准地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选择。在此趋势下,企业需深度思考如何通过用户的精细化运营使消费者与企业保持更强的粘性、提升复购频次,最终实现单个用户的价值最大化。
04整合
规模整合:受政策和市场双重因素驱动,交运物流行业的整合加速,集中度的提升和规模化的形成或有助于提升物流行业的经营效率
从国家层面看,在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国有属性的交运物流资产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存量整合,特别是涉及到仓储、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行业。以最新组建的中国物流集团为例, 495 万方仓库和 300 万辆货运车辆的整合体现了政府通过整合强化原有资源配置效率、释放协同效率空间、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的核心目标。从地方层面,云南、四川、湖北、浙江等地相继推进交运物流领域的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整合资源禀赋、打造产业集团。
与此同时,经历了高速成长期的中国物流业将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由此引发的市场化整合趋势也愈演愈烈,各物流细分行业在汰弱留强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度提升态势。以快运为代表的物流运输市场为例,随着渠道变革、产业升级、客户对线上线下一盘货及全国一张网需求越来越强,头部玩家的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提升,而非头部玩家面临被整合或被出清的发展危机。因而企业应深度思考核心竞争能力的构建,以在整合大潮中脱颖而出。
05科技
科技赋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日趋成熟推动物流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
终端客户的需求升级叠加核心竞争力构建的要求倒逼物流企业纷纷落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物流技术,并体现在从采购、仓储、到运输、配送的各个供应链环节,以及从销售、客服到企业后台的各个职能体系。由此,越来越多的物流巨头开始通过设立物流科技产业基金和提高集团研发投入的形式加紧布局。例如,某知名物流企业,围绕数字供应链服务这一目标成立产业基金,重点投资科技物流和智能供应链早期及成长期项目。在智慧物流新赛道下也涌现出一批为企业提供物流科技设备或整体智慧物流解决方案的明星企业。
科技
赋能#
06盘活
资产盘活:债务压力的加剧、经营灵活性的要求、叠加政策导向驱动物流基础设施行业纷纷通过REITS、ABS等资产证券化手段盘活存量资产,以缓解财务压力
经过了过去高速的物流基础设施规模化大发展,行业的资产压力逐渐增大。在此背景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逐渐明朗,陆续出台了鼓励资产证券化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强化政府在 REITS 项目储备、孵化培育和优质产品推介方面的参与,优先支持包括仓储物流、收费公路在内的交通设施项目,并且通过财税补贴、人才引进等激励措施激发各类主体参与 REITS 的内生动力。以物流园区、高速公路为代表的 REITS 产品纷纷试水落地并获批,引起市场积极反响,物流基础设施行业开始通过资产退出实现资产盘活。在可预见的未来,物流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将迎来井喷式增长,创造新一轮业务发展新动能的大潮。07并购并购扩张:竞争压力推动交运物流行业通过并购实现破局,寻求业务扩张和新的增长点
快递快运赛道的竞争日益激烈,频频爆发的价格战推动行业迎来并购重组的新变局。某知名快递企业收购某第一梯队快递公司的国内快递业务,凭借双方较强的竞争力及稳定的市场占有率,有望实现优势互补、份额提升。同时,随着 2021 年国家监管政策的出台,以价格抢市场的竞争格局有所缓和,头部企业发力寻找第二增长曲线,通过并购向即时配送、仓储、跨境等综合物流服务扩展,构建端到端、多元化的物流服务能力,以提升客户黏性。
内外双循环:中国政府正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高质量交运网络,继续推动物流企业出海,挖掘业务新增长点01出海
出海:中国在全球的制造业中心定位叠加国内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强,驱动贸易进出口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态势,驱动跨境电商以及配套跨境电商物流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长期以来占据着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和主导定位,国内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产生的旺盛进口需求和疫情导致的国外供应链中断加剧了以中国为中心的跨境商贸活动。以阿里巴巴、字节、SHEIN 为代表的跨境电商纷纷加快了国际化业务的发展步伐,由此产生了旺盛的跨境物流需求,集中体现在航空货运物流、航运物流、中欧班列几大干线通道上。然而,疫情导致的通道阻断也暴露了跨境物流干线和海外配送网络的脆弱性,头部电商和跨境物流巨头纷纷开始布局空运 / 海运干线、海外仓和最后一公里配送。未来几年中,端到端跨境物流大通道的构建将愈发重要。
02网络建设
网络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的交通运输网络布局支撑内需体系,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围绕交通运输部提出的“以多式联运为重点,以基础设施立体互联为基础”的运输结构优化、交运物流网络化布局持续加速。一方面,伴随公铁联运和一单制等多式联运相关政策的大力推进、示范工程项目陆续公布以及无纸化单证等信息化技术的优化,多式联运将进一步提效;另一方面,围绕国内民生服务的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将进一步完善,通过完善港口、机场、铁路货站、公路货运站的冷链物流设施拓展冷链物流服务功能。同时,终端网络亦有突破,无人机配送规范政策的相继出台、配送试点范围的逐步扩大和疫情防控等场景需求的日益增加,驱动以无人机配送为核心的城市低空物流网络以及地空一体网络的布局建设,虽然目前仍涉及多方面管制但前景可观。
碳中和战略:“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已经上升为中国的重大战略,事关中国经济和社会未来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碳排放量占比第二的行业,交运物流业未来面临的低碳发展之路刻不容缓
低碳发展:政策驱动之下,交运物流行业普遍面临减碳减排的压力和动力,对于航空航运等低碳政策要求先行的细分行业而言,未来几年的低碳举措迫在眉睫
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治理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分行业来看,交通运输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模和增速均排名第二,因而从航空到航运的各细分领域均开始通过硬件端和运营端的低碳节能举措来响应政府、市场及社会的要求。相对而言,航运和航空作为全球网络型企业,在减碳的规划上起步更早,举措也更为完善。以航运为例,国际海事组织明确提出了,到 2030 年,国际航运业碳强度应比 2008 年至少下降 40%,并督促船公司建立能源消耗指数、年度运营碳强度指标和评级机制,在运营层面推动船公司通过电动化等方式实施船舶零碳燃料。
对于航运企业而言,短期内必须迅速采取具体的减碳落地计划,以应对由行业的监管要求带来的潜在运营风险。而对于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物流等企业,也在运输结构调整、燃油使用效率提升等减排举措上形成了初步的规划,但整体仍处于摸索阶段。但随着顶层立法、行业监管以及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交运物流各细分行业的低碳减排计划已是箭在弦上。